□ 记者 王雪漫
视频摄制 记者 吕钊 刘乃铮
1977年来自石家庄和邢台育红学校的部分地震孤儿在天安门前的合影。 记者 王欢 翻拍
“这是1977年唐山地震孤儿在天安门前的合影。照片中第三排右数第二个女孩就是我。”看着40多年前自己的影像,62岁的张爱民显然十分激动。6月13日,唐山劳动日报社全媒体刊发的“当年的孩子,你们好吗?”的老照片引起了众多唐山人的共鸣。近日,记者找到了这张老照片的主人公之一张爱民,听她讲述了照片背后的故事。
15岁女孩一夜之间成“家长”
1976年,张爱民15岁,一家六口住在路南区,父亲是一位优秀的建筑工程师,母亲是贤惠的家庭妇女,张爱民有3个弟弟,一家人过得温馨而幸福。“大地震发生时,父母和年仅8个月大的小弟不幸罹难。我和二弟张有路爬出废墟。大弟张友谊因为住在亲戚家,幸免于难。一夜之间,我们姐弟三人就成了孤儿。”回想起47年前那惨痛的一幕,张爱民至今仍唏嘘不已。
张爱民在抗震纪念碑雕塑前追忆往事。 记者 王欢 摄
张爱民说,父母一走,就和天塌了一样,自己一下子就长大了。地震前父母活着的时候,自己什么也不会干,根本不知道让着弟弟。父母没了,照顾弟弟的担子就得自己挑了。“当时大弟13岁、二弟10岁,作为家长,我根本顾不上悲伤,我得考虑我们姐仨该怎么活下去。” 张爱民告诉记者,震后家里的亲戚最初也想收养他们,住在外县的舅舅想收养大弟,叔叔想收养二弟。可是她坚决不同意,“我当时就想我们三个一定不能分开,我们三个在一起,家就还在,我们三个分开了家就没了。”
困境中,党和政府没有忘记孤儿们。公开数据显示,唐山大地震导致4204名16岁以下的少年儿童失去双亲,成为孤儿。为了安置从几个月到十几岁不等的孤儿,河北省政府在石家庄和邢台迅速建起育红学校,收养近千名孤儿。1976年9月,张爱民姐弟三人和200多名地震孤儿,被安排到邢台育红学校学习、生活。张爱民说,正是邢台育红学校让他们这些孤儿体会到家的温暖,冷了、饿了,都会有人关心,汩汩的爱心暖流滋润了他们干涸的心灵。
张爱民永远也忘不了初到邢台的那一幕——深夜了,邢台车站站台上老师、阿姨们仍在等候,一下火车,孩子们就被叔叔阿姨紧紧抱在怀中。在育红学校,孩子们被照顾得特别好,“我们过的是集体生活,每天午饭都有肉,每季发一身衣服一双鞋,别说针线文具,就连女孩头上的发卡、卫生纸,给家写信用的邮票都是发的。”张爱民坦言,在那个凭肉票、布票买肉买布的年代,这是外界孩子无法企及的。
每个班级配备一位老师,一位阿姨。老师辅导他们的功课,而阿姨则是保育员,也就是管他们日常生活的人。除大孩子自己洗衣服外,其他孤儿的一切生活,都由专职的保育员料理。有的孤儿病了,老师们就领回家去,当自家孩子照顾。孤儿们一个个吃得白白胖胖的。
“在育红学校,我们过得挺幸福,平时根本感觉不到自己是孤儿。老师、阿姨比亲人还亲呢!”想起在育红学校的生活,张爱民的脸上泛起一丝微笑。“你们找到的这张老照片拍摄于1977年,这张合影中共有72个孩子,他们分别来自石家庄和邢台的育红学校。当时,育红学校组织我们回唐山,向家乡父老做汇报。途经北京时,在天安门前拍了这张照片。”张爱民拿着照片向记者介绍着,照片里,她笑容灿烂,验证了她的“老师、阿姨比亲人还亲”的说法。
“灾难,并没有阻挡我们成长”
张爱民向记者讲述老照片背后的故事。记者 王欢 摄
在唐山的书刊市场中,汲古书店不大,但挺有名气。专营社科文艺类图书,因其经营特色,而在中国实体书店榜单上占有一席之地。这家书店的老板张有路就是张爱民的二弟,47年后,当年的地震孤儿已经成了一个篆刻家、诗人,在唐山文化艺术圈里颇有影响。
“灾难,并没有阻挡我们成长。尽管那场灾难改变了我们姐弟的命运,但却让我们迅速成长。47年了,我们和新唐山一起长大。”几十年的岁月,在张爱民娓娓述说中静静流淌:在邢台度过幸福的4年后,1980年她高中毕业回到唐山,此后几年,她的两个弟弟也陆续回到唐山,政府都给安排了工作。1983年张爱民有了自己幸福的小家,1985年又有了儿子,1988年搬入新楼房。20世纪90年代,两个弟弟也都陆续成家。几年后,他们姐弟都换了南北通透的大房子。
这些年来,尽管他们姐弟都经历了下岗、创业的艰辛,可凭着一股韧劲,他们始终坚强面对,不断前行。张爱民也从一个大家长,变成备受弟弟宠爱的人,“两个弟弟事事为我操心,争着给送好吃的,家里的冰箱被两个弟弟塞得满满的。”
灾难可以摧毁,生命总能重生。如今,张爱民和丈夫都已经退休,孙子已经3岁了,两个弟弟也都娶妻生子,事业有成,一大家人过得平淡而幸福。张爱民说,47年了,他们见证了唐山的新生,也经历了自己这个大家族的重生。“我们从原来孤单的姐弟三人,发展成如今祖孙三代十几口人的大家庭。逢年过节,一桌都已坐不下了。”经历过岁月的洗礼,自己和弟弟都成了心态平和的人,“我们相信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。”
张爱民在阅读抗震纪念碑碑文。记者 王欢 摄
用一生来感恩
一路走来,在爱中成长的张爱民没忘记曾经爱过自己的人。2006年,张爱民和58名地震孤儿重返邢台,看望令她魂牵梦萦的亲人,并和邢台的老师、阿姨们一起植下了3棵感恩树。当年育红学校的十几位老师、阿姨一起来看望她,久别的笑容依旧甜美。她说自己当时笑了,也哭了。之后逢年过节,她总会给老师和同学们打电话问候。“在邢台的那段经历,塑造了我们互助互爱的品德,培育了我们自立自强的性格,教会了我们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,去面对社会和每一个人。” 张爱民说,“多少个日日夜夜,我一直想念当年的老师和同学们。最近几年,可能是年龄渐长,思念之情更为迫切。”
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,弟弟张有路等人发起了唐山孤儿向四川孤儿献爱心捐赠活动,张爱民和近300名孤儿都参与捐款,其中近百名孤儿还填写了《红十字会志愿者登记表》要求奔赴灾区。
这些年,张爱民姐弟一直默默地回报着社会。不管是社会上组织的各类捐款活动,还是现在朋友圈里看到的各种轻松筹的筹款项目,或者路上遇到的乞讨者,他们总会献出自己的爱心。张爱民说:“感恩,是我们所有遭受地震灾难的人,学到的最重要的两个字。”
每年7月28日,张爱民都会带两个弟弟去地震纪念墙祭奠父母。有时候张爱民午夜梦回会见到父母,“我现在可以告慰父母的是,我们姐弟生活得都挺好的,在爱着,也被爱着。”